开设在斋宫内部的工艺品商店刚开业就迎来了开门红。

  宁卫民卖的东西,是相当受外宾的追捧和欢迎,是大赚洋鬼子的钞票啊。

  这固然是喜事,但要比起他在另一个销售渠道取得的成绩,也就不值一提了。

  要知道,宁卫民可从不把全部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  他也考虑过如果外国人要不买,那该怎么办?

  所以为给自己托个底,为保万全。

  他采用是内销外销并举,双管齐下的手段。

  实际上,早在找人做商店的装修之前,他就开始利用每周日斋宫门口要办书市的机会。

  让孙五福像在“鬼市”一样,也在斋宫门口外头摆上了地摊,开始向游客销售旧货了。

  当然,这说的只是经营形式的类似。

  实质上,许多方面还是和“鬼市”有着极大的区别的。

  首先需要指出的一点,就是宁卫民不坑自己同胞。

  这些被他挑剩下的东西,倒手卖给京城的普通老百姓,他开价要的一点不高。

  哪怕是保存较好的,最多了也就按照新东西的一半要价。

  有些损伤严重的,别说原价三四成了,就是一两成也能往外走。

  说实话,很多时候他卖出去的价钱比收上来的价儿还低呢,纯粹是赔本赚吆喝。

  其次,他也不是光卖这些旧货。

  还有孙五福收上来的那些旧书、旧报、旧杂志、旧照片和旧图片,他也卖。

  而且价格一样极低。

  旧书是五毛一本,旧杂志旧海报三毛,旧报纸是一毛一份。

  照片和图片都是五分一张。

  甚至还有不少盖着邮戳和邮票的信件。

  除了他挑出来自己留下的,其他的也是按照邮票价值的一半卖的。

  这叫实寄封,专卖给喜欢集邮的人。

  为什么非要这样啊?

  答案只有一个。

  就是因为宁卫民要想办法活跃书市的人气儿啊。

  见识过流量经济时代的样子,宁卫民比谁都清楚人气的重要,也比谁都懂得人气对于一个市场意味着什么。

  可一个市场究竟才能怎么兴旺起来,怎么才能吸引老百姓愿意来呢?

  说白了,就得有丰富实惠的商品才行。

  宁卫民想得明白极了,书市图得是长远利益。

  未来的利润点根本就不在这点零售的蝇头小利上,而是在于摊位租金上。

  只要他这书市一火,名气叫响了,那自然就会有人哭着喊着举着钞票往他这儿来。

  到时候一场一场的收租子,难道不比当自己小商小贩来钱快嘛。

  这才叫境界。

  所以为了提前让书市火起来,他自然就得主动牺牲一下小我,出手做市了。

  可以说,打书市开始举办起,他就免费提供可以让人白喝的大碗茶,就是为了这个。

  他让孙五福去收东西的时候,顺便收点不挣钱的旧书旧报,也是为了这个。

 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,他干的这些事,其实跟三十年后什么快手啊,抖音啊,拼多多啊。

  为了拉人头送现金,没什么区别。

  再说了,这书市也不光关系到经济利益的问题呀。

  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一算社会效益方面、公司方面以及合作伙伴的账呢。

  如果书市有了名气,那无疑是在为皮尔?卡顿公司打广告,赚口碑。

  那总公司就得承认宁卫民的工作成绩,他无疑能在这儿混得更安稳些。

  何况也只有书市火了,天坛公园和服务局跟着受益了,人家才愿意托着他。

  才会更加相信,他能把大家一起合作的高档宫廷餐饮项目给搞好。

  总而言之,书市就是一块“铁打的营盘”。

  是宁卫民可以常年吃下去,能让他名利双收的肥肉。

  反过来斋宫的工艺品商店就不一样了,那就是纯粹的短期效益。

  那帮外国游客可都是“流水的兵”。

  许多人都是今天来逛逛,也许明天就不在京城了。

  对这些“肥洋”,宁卫民觉着不杀白不杀,杀了也白杀。

  正好杀富济贫,用老外身上赚的钱补贴咱自己人。

  当然,要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宁卫民这么干也是为了让他自己心里好过点。

  其实他让孙五福去收东西,用极低的价格收来的宝贝。

  这本质上就是用信息不对等在欺负别人,靠套路来掠夺财富。

  不能说是缺德吧,也有点胜之不武,或是乘人之危的意思。

  这样一来,收来的好东西越多,他心里就越觉得别扭和亏心。

  那么要是反过来让给老百姓一点实惠呢?

  当然也就能哄哄自己个的良心了,至少能把觉睡踏实了。

  人嘛,就是这样的,必须经历过事儿,才明白自己的成色。

  宁卫民现在就整明白了一条。

  想当个坏人不容易,更需要好的心理素质。

  而他要想让自己心变得硬一点,还且得修炼呢。

 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,宁卫民这一手在当时还绝无仅有经营策略。

  奇迹一样的神奇效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。

  自打孙五福的旧货摊一摆,多半拉月下来。

  明显能感到书市的人流见长,游客驻足的时间在变长。

  过去,经过或出入斋宫的游客,能有三分之一的人,驻足斋宫外的那些书摊看看就不错了。

  这其中还有一半人是图外面茶摊能歇脚,还有免费的茶水喝。

  真正买书的人,当然就更少了。

  十个人里有一个人能掏钱买点东西就不错。

  所以过去的书市,出版社的书摊一天下来,也就平均几十块的收入水平。

  再好,也超不过一百块去。

  没办法,那些库存积压的书和杂志,种类太少了,也太乏味了。

  哪怕斋宫是个挺能吸引游客的地儿,周末至少上万人光临。

  可架不住没有吸引人的商品不是嘛。

  唯一称得上红火的,也就是服务局派来的饮食摊儿。

  每次都是一到中午饭点就售罄,根本不用等到下午就能收摊了。

  但现在可就不一样了,那些奔着斋宫而来游客,周日的时候再经过这里。

  差不多能有一大半的人,被孙五福摆出的琳琅满目各类家什吸引住,蹲下来或弯下腰端详的。

  而且真看上的东西,往往一问价钱,很快就能成交。

  至于那些对孙五福摊子上旧书旧报感兴趣的人。

  看起来当然就更专注了,没一俩小时绝对不起来。

  再不似过去那些来书市的人,也许草草看过两眼,拔腿就走。

  事实上,不但经常能听到有人高兴的说。

  “哎,这书居然这儿有哎,才五毛一本,太划算了。”

  还常常有人会因为买的便宜,美得炫耀。

  “嘿,看看这壶,我可算抄着了,跟我摔坏的那把一样。而且比信托商店的旧货都便宜。”

  更有甚者,能从那些旧书旧报旧照片里找到极有价值的东西。

  比如有个教历史的老师,就从那些老照片里找到了几张过去“出大差”的照片,高高兴兴买走了。

  还有一个文史馆退休的老人,翻出一个日记本,就因为里面记录了许多民国时期的物价变化,也买下来,说要捐给文史馆。

  这让宁卫民居然意外得到了一些,自己好像在挽救历史的宽慰和成就感。

  许多人也因为对孙五福摆出来的东西感兴趣,而有了更多的耐心去看别的书摊。

  于是同样造成了其他书摊交易量的显著上升。

  就为这个,临近五一节的时候。

  不但宁卫民动了心思,从坛根儿“鬼市”上,又拉来几个算得上熟人的小贩。

  让他们在“劳动节”和周末连着休息的假日期间,也来摆个摊子试试看。

  而且几个出版社的负责人,也主动做出了增加图书种类,要在假日搞搞促销的决定。

  结果没想到,书市竟然真的就此而红了。

  五一节当天,书市的人简直多极了。

  虽然不能说人山人海,可每个摊子前永远都有人围着。

  负责卖货的人,个个忙得焦头烂额,再不复以前的清闲和轻松。

  不过,宁卫民可一点不担心人多会出什么问题。

  毕竟连庙会那么大的场面都经历过了。

  他只需让园方增派人手即可,一切准则按当初庙会的来呗。

  所以他只是带着兴奋劲儿自己在场地里逛荡。

  看到四处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场面,让他简直有一种想要帮忙讨价还价的冲动。

  等到乔万林十点左右来看情况的时候,他已经极为兴奋的告知好消息了。

  “今天可是了不得了。开业到现在,来人数不清了,我找人帮着统计了一下,斋宫里的人,头一次没有外面书市多。第一个小时里头还比外头多二十几个人,第二个小时外面就比里头多六十多了,第三个小时外面比里头多一百多人,许多人纯粹就是为了书市来的,因为我看见了,有好些人买了东西就直接走了……”

  “下午肯定人更多。这书市真的成功了,真的传开了。”

  乔万林毫不犹豫地赞同宁卫民。

  而他是凭着更加确凿的理由得出这个结论的。

  “今天有京城晚报的记者把电话打到我们服务局去了,约好了下午就要派人来进行采访呢。他们说这个书市对提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太有意义了,要好好替咱们宣传宣传。”

  “对了,还有我们处长有两个朋友,也打电话过来提了点小要求。其中一个是图文出版社的,一个是塑料工艺品商店的,他们都想在来摆个摊子,想问问你要什么手续?中午过来能不能有地方挤一挤?”

  正在这个时候,都没容宁卫民搭腔。

  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为更好的阅读体验,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,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, 转码声明
400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真空下楼取快递被C嗯啊,真空下楼取快递被C嗯啊最新章节,真空下楼取快递被C嗯啊 xbiquges.com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